
河西街道:党建引领双线作战,打造群防群治新格局
近期,河西街道紧密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与蚊媒传染病防控核心任务,落细落实“党建+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工作模式,依托“入户联心”、“镇街党校”等特色载体,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联动的群防群治格局,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一、强化党建统筹,压实防控“责任链”与“能力关”。
街道党工委统揽全局,将环境整治与蚊媒传染病防控列为各级党组织核心任务抓紧落实。一方面,组织赋能织密防控网格。7月25日,街道召开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部署会,对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防控进行专题动员部署,提出“环境整治与疫情防控”双管齐下工作要求,同时依托“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网络,将防控责任层层传导至“神经末梢”。另一方面,“镇街党校”赋能防控提质。充分发挥街道党校主阵地作用,于7月26日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对街道干部、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村(社区)医生等工作人员进行全覆盖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聚焦防控政策解读、应急处置流程、科学消杀技术、健康宣传教育等内容,全面提升一线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群众能力,确保防控措施科学规范落实。
二、深化“入户联心”,织密党群“宣传网”与“行动网”。
河西街道紧密依托“入户联心”党群密切联系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将基孔肯雅热防控常识精准推送到寻常百姓家。“线下”组织街道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下沉一线,开展全覆盖走访。逐户发放《防蚊灭蚊指南》、《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倡议书》等宣传手册,面对面讲解“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核心知识,确保灭蚊防疫知识深入人心。“线上”广泛利用街道视频号、社区网格群、朋友圈等平台,密集推送科普图文、防控常识,确保宣传无死角、全天候。此外,街道将爱国卫生运动与“入户联心”活动深度融合,发动党员和联户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清理自家及公共区域的积水容器、杂物垃圾。在走访中积极动员、带领所联系群众共同参与“翻盆倒罐清积水、除杂治乱灭蚊源”行动,有效清除房前屋后、背街小巷、楼顶天台等区域的蚊虫孳生地。截至目前,共出动人员195人次,消杀重点场所32处,清除卫生死角136处,宣传基孔肯雅热防疫730多人次,有效形成了“党员领着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
三、聚焦重点攻坚,打好环境“整治战”与“歼灭战”。
一是靶向突破主干道人居环境整治。国道324线是展示陆城西大门形象的“第一窗口”。河西街道将国道324沿线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蚊媒传染病防控的重中之重,实行“班子领导分片包段、干部职工责任到人”工作机制,出动人员200余人次,集中力量对沿线区域“六乱”现象进行彻底清理,狠刹“脏乱差”等环境乱象,消除卫生死角,有效打造整洁美观、安全健康的交通廊道环境。二是“专业消杀+群众参与”凝聚防控合力。动员卫生院等专业力量60余人下沉至各村(社区),重点对公共活动场所、垃圾集中收运点、公厕等重点区域实施周期性、专业化的集中消杀。同时,通过党员和联户人员引导、专业指导村民、居民对自家院落、楼道进行清扫和日常性消杀,有效切断蚊媒传播链,构建起“专业消杀+群众参与”的联防联控格局。
四、构建长效机制,提升全域整治与健康成效。
立足长远,河西街道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为蚊媒孳生环境整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将国道324线、湖清—湖硫公路等主干道纳入重点环境监管范围,严格落实街道干部、村“两委”、网格员分片包干责任制,并组织专人高频次开展巡查,确保环境卫生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反馈、有效处理。二是创新垃圾收运模式。在全域创新推行“撤桶摇铃+定时定点”垃圾收运模式。果断撤除街面散置垃圾桶,按时段、按路线穿梭收运生活垃圾,大幅度减少垃圾露天堆放带来的二次污染,显著提升了垃圾清运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三是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与沿街商户、住户逐一签订责任书,明确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义务,强化群众环境卫生“主人翁”意识,将门前环境卫生维护转化为自觉行动。四是深化“干部带头、全民参与”机制。结合“全民参与卫生清洁 齐心打造美好家园”行动,每周四动员全体干部职工下沉各村(社区)开展大清扫、大整治,以实际行动做表率,同时积极宣传动员居民群众落实“门前三包”及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环境卫生。通过这套长效机制的持续运行与深化,不仅实现了蚊媒孳生环境的持续性清除和有效控制,更大幅提升了街道全域人居环境。
下来,河西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优化工作举措,不断巩固深化“入户联心”、“撤桶摇铃”等长效机制,推动环境整治与蚊媒防控深入推进,努力实现全域“环境美”与“健康安”同频共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更整洁、生活更健康”的双重获得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陆丰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