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上英白字戏,俗称“白字仔”、“弄仔戏”,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拖腔,故又称“啊咿嗳”。是一个多源流、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因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演唱而区别于唱“官腔”的正字戏;潮俗则称潮剧为“潮州白字”,称海陆丰白字戏为“南下白字”或“老白字”;因其变化缓慢而基本保留早期白字戏的原型,有别于丰富、发展了的“潮州白字”——潮剧。主要由“弄仔”(童子)用方音演唱。今仍存“关戏童”遗俗,并以滑稽戏弄为主。与“唐戏弄”有极深的渊源关系。至今仍可演出的《弄仙姑》、《弄蟾蜍》、《搭渡弄》、《事久弄》等古老形制的“弄戏”,就是明证。近人任二北的《唐戏弄》专著,亦可佐证。
陆丰上英白字戏与流行于漳州、潮州的竹马戏有很深的渊源,宋代漳州地区在每年秋收之后,有号称“戏头”者,“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宋陈淳《北溪文集》卷二十七)。据考所搬演之戏剧俗称老白字或竹马戏,现存的海陆丰民间的钱鼓舞、竹马戏亦可觅其影迹。其原由孩童搬演的《弄仙姑》等节目至今仍可演出。据在世老艺人介绍,白字戏过去属童伶制,成年变嗓后,常转学唱正字戏,晚近时期正字戏的名角、名师多出自此班。
旧时的白字戏与疍、畲土著文化融合,接受方言渔歌、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和福建道、佛曲的熏陶,逐步形成地方色彩浓烈的民间小戏。其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和特点。其传统乐队7人,俗称“七张交椅”。乐器包括一对鼓(大鼓、鼓头)、一对吹(头吹、二吹)、一对锣(头锣、二锣)、一副大铙,后文武场乐器都有所增加。
陆丰上英白字戏曲白采用海陆丰方言,分生、旦、丑、净、公、婆、贴七个脚色行当,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短打用南派武工,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陆丰白字戏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擅演儿女恋情,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剧目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的特点。
上英独角麒麟舞是陆丰民间岁时习俗的一项驱邪引福的舞蹈活动,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麒麟舞是民间以麒麟图腾崇拜演变的岁时习俗舞蹈,与历史上民众反抗、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感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其历史悠久,意蕴深邃。上英民间一直认为麒麟是一种吉祥物,将麒麟作为拜祭的对象。人们祈求日子过得风调雨顺,种养有好收成,信奉它能驱邪和保佑平安。根据麒麟的形状和神态创作了独具本十特色的麒麟舞,在岁时节令进行舞麒麟。上英独角麒麟舞不仅清晰反映上英民俗文化的演变,还动态地揭示了上英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后,独角麒麟舞得以传承,草洋村的村民又自发成立了几支舞麒麟队伍,开始重振麒麟舞威风,多次应邀外出参加各项大型民间艺术表演和巡游活动,其精彩表演引来了数万多观众前来观看。
上英镇浮头村是政府核准的老苏区乡,村农会旧址被我省核准为“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浮头村广场入口处照壁讲述的正是浮头村庄育群等十八位烈士的奋斗史。1922年年底,在彭湃等人的带领下,浮头村成立农会,由庄育群任会长,领导贫苦农民向地主、土豪作斗争,从减租减息到打土豪分田地、烧毁地主田契,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28年革命低潮,反动派对浮头村进行血腥报复,庄育群等18名农会干部惨遭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现村内设有“四房公”遗址供缅怀先烈。可以说,浮头村是一个具有浓厚红色文化底蕴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