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县域经济建设工作的意义
2025-07-04 17:29:47 本网 字体:

开展县域经济建设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枢纽,既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

一、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全局支撑

县域是我国行政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基础”。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约8亿人),县域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50%左右。发展县域经济:

· 是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县域覆盖广袤的农村市场和下沉消费群体,通过激活县域消费潜力(如农村电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可有效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同时,县域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制造)能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形成“以县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互动。

· 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而县域是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集聚、转化的主要平台。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可推动农业从“分散种植”向“集群化、品牌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 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城乡差距。通过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可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内生动力,优化结构布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缩版”,其产业结构的多样性、灵活性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试验田:

·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县域往往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如矿产、农业、文化)或区位条件(如靠近中心城市、交通节点),通过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如曹县的汉服、安吉的竹业、寿光的蔬菜),可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避免与大城市同质化竞争,形成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品牌。

·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域是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衔接的天然纽带。例如,通过“农业+加工”延伸产业链(如粮食主产县发展粮油深加工)、“农业+文旅”拓展价值链(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业+电商”提升附加值(如直播带货销售特色农产品),可推动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转型,提升经济质量效益。

·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纳就业创业: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返乡创业群体为主体,门槛低、灵活性强,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据统计,县域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城镇就业,是稳就业的“压舱石”。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破二元壁垒,缩小发展差距

县域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节点,发展县域经济可破解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问题:

· 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如财政收入增长)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充足的公共资源投入。例如,通过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网络、推广县域医共体等,可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相近的生活条件。

· 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上山下乡”:县域产业的发展(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能吸引城市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农村流动。例如,返乡创业人员将城市的经营理念、技术经验与农村的资源禀赋结合,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良性循环。

· 构建城乡产业协同体系:通过发展县域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平台,可推动城市产业向县域延伸(如中心城市的零部件加工环节布局到县域)、农村资源向城市输出(如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城市市场),形成“县城—中心镇—行政村”的梯度产业分工,促进城乡经济循环。

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守护生态本底,实现可持续发展

县域是生态资源的主要承载区,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

· 发展生态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许多县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山林、湖泊、湿地),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可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例如,浙江安吉依托竹林资源发展竹加工、竹文旅产业,福建三明探索森林碳汇交易,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县域的传统产业(如化工、建材、农业)往往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重灾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改造),可降低能耗和污染,实现产业绿色升级。

· 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县域空间范围相对较小,便于统筹规划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转型。例如,部分县域已试点“整县光伏”“新能源汽车下乡”“零碳乡村”等项目,为全国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五、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增强基层韧性,夯实治理基础

县域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

·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后,地方政府有更多财力投入社会治理(如矛盾调解、治安防控、社区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减少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 缓解社会转型压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但部分县域因产业空心化导致“人口外流—经济衰退—人口进一步外流”的恶性循环。发展县域经济可增强本地就业吸引力,减少“空心村”现象,缓解大城市“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问题。

· 传承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县域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如民俗、非遗、传统村落)。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经济结合,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陆丰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