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东镇加强防溺水工作的实施方案
我镇处于沿海地带,水域分布广泛,海岸滩地、水库和河沟水塘较多,溺水亡人事故隐患大。为加强防溺水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失职追责、积极预防、依法处置”的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预防溺水工作各项制度,压实辖区、部门、单位监管责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镇村为主、联防联控”的防范工作机制,提高防溺水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切实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努力构建齐抓共管防溺水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保障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要求,我镇成立防溺水专项工作小组。
组 长:黄伟旭
副组长:林再根
成 员:林坚维、李金锐、林腾松、李灿炜、吴胜军、李振文、郭木链、陈淇冰、陈朝兴、各村(社区)书记
落实镇负总责和村委会(社区)具体负责的属地管理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防溺水工作格局。防溺水专项工作小组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防溺水工作,分析研判防溺水工作的形势,并定期开展防溺水工作检查,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督促各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工作举措。
三、责任体系
甲东镇应急委员会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督促落实“属地管理”和“防溺水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监管责任,健全“地方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防溺水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常态调度落实,通过网格联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全面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严防溺水事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
1.学校:要加强预防学生溺水安全教育宣传,层层落实防溺水教育责任,把防溺水安全纳入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安全管理,严防学生在校期间私自下河游泳;要在学校内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全面加强防护措施;加强家校沟通联系,督促家长落实监管责任,落实学生在校期间防溺水的主体教育责任。
2.家庭:学生家庭及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是预防中小学生溺水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主体监护责任。要加强家庭教育,教育未成年人不前往任何危险的水域进行游玩、游泳、钓鱼、捕鱼等危险活动。
(二)落实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
1.镇政府:负责辖区内溺水预防、救助和处置工作。负责防溺水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对辖区内的不安全水域,建立隐患排查与整治台账,督促相关单位设置醒目的永久性安全警示牌、安装隔离防护设施等,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人。负责组织专职巡查队伍,在特殊时期、特殊水域进行不间断巡查,组织好劝导劝阻工作,落实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涉水区域周边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管控,突出抓好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脱离学校、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等薄弱环节的监管,对存在隐患的危险水域,做到警示标志全方位、隐患治理全覆盖、巡逻巡查全时段。
2.村(社区):加强对辖区内水域的巡查,排查溺水安全隐患。对辖区内的水坑、水塘等水域,落实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安排专人负责。在不安全水域设立公示牌,公布管理责任人和管理职责及应急救援联系方式。成立防溺水巡查救援队伍,开展日常巡查看护、专门人员值守,并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对不幸溺水人员及时救助。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及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预防溺水安全常识,在不安全水域安装农村大喇叭进行宣传警示。建立村干部包组的工作机制,将不安全水域监管分片分块包保到人,紧盯重点危险水域,加强巡视,及时防范。积极推进实行防溺水“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大网格、村民小组为中网格、网格员管理区域为小网格,以网格为单元,将监管职责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单位,将监管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确保水域监管不留死角。
3.甲东派出所:把预防溺水事故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工作指导,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溺水事故引起的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会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取土以及对塘坎任意改造等行为;加强少年儿童溺水事件的现场处置。
4.水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职责分工,指导各村(社区)做好水库及河道安全警示工作;督促指导各村(社区)排查水库安全隐患。
5.应急办: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统筹协调作用,并督促相关部门完善非煤矿、尾矿库及涉水危险生产区域的警示标志、防护设施,协助和指导溺水事件救助工作。
6.农业办:负责指导督促做好港口、码头、岙口的预防溺水工作。
7.规建办:负责房屋建设项目因建筑施工而形成的水池、水坑的管理,加强建筑施工监管,严格执行“围挡”作业,及时消除在建工地水坑隐患,严防无关人员进入工地。督促建筑施工单位及时回填危险水池、水坑,无法回填的应设立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
8.甲东卫生院:开展溺水应急救治培训,在接到溺水事故报告后第一时间组织急救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抢救。
(三)落实相关部门的社会责任。
1.宣传部门:负责配合主体单位做好防溺水知识宣传。
2.气象部门:及时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教育。
3.妇联:依托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服务阵地,面向广大家庭和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溺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4.团委: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团属媒体平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年儿童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5.关工委: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防溺水安全教育。
五、建立防溺水工作机制
(一)宣传教育机制。在江河、湖海、山塘、水库、水坑等重点水域设立游泳安全和防溺水警示宣传标语、标识,进行温馨提示和安全提醒。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形式,突出夏季和假期游泳安全和防溺水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播放游泳安全和防溺水教育专题节目(片)、公益广告、滚动字幕和专题报道等,扩大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网格化开展防溺水公益宣传,通过微信、短信、朋友圈等形式普及防溺水常识,加强重点时段的警示提醒。要在主要路道口、醒目位置、重点水域悬挂防溺水宣传横幅(标语),设立防溺水宣传板报(墙报)、警示标牌,宣传普及游泳安全和防溺水知识。学校要建立防学生溺水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要特别做好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员工的防溺水培训教育,加强安全教育信息推送,经常性在微信工作群发布有关防溺水等安全知识。
(二)隐患整治机制。要完成对所属区域内所有水域的安全隐患排查,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对重点区域设立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增放救生圈、长木棍等救生用品。加强对在建工地、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水潭周边的隐患排查。要组建义务巡逻队、志愿者队伍,每天定时对山塘、水库、河流等水域加强巡查,防止私自到上述水域游泳、戏水等。要创新推行“技防”,推行使用无人机防溺水,充分发挥无人机实战应用能力,坚持“空中+地面、防范+宣传”的巡防模式,发挥无人机视角广的优势,全方位开展防溺水巡控工作;利用无人机喊话功能,及时劝阻危险行为和播放防溺水安全宣传标语,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三)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完善防溺水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镇、村两级要建立应急救援队,村级3-5人,乡镇5-10人,卫生部门要组建区域内1-2人救护小组,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要整合社会力量,公布应急救援电话,发生溺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属地村(社区)和相关部门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同时做好信息报送和善后处理各项工作,必要时依法启动司法程序进行处置。
(四)网格管理机制。利用民情地图,将防溺水纳入网格员巡查走访内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格,将防溺水管理工作常态化日常管理,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发生。
(五)责任追究机制。完善防溺水工作方案,根据部门、村(组)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检查,对因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等而导致溺水事故的,和因组织在野外游泳点游泳而导致溺水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六)保障奖励机制。将防溺水工作纳入民生保障范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防溺水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奖惩激励等,设立“防溺水见义勇为基金”,对在防溺水工作中涌现出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弘扬社会正气。
六、工作要求
(一)形成工作合力。各村(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防溺水工作,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并落实好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防溺水重点问题和应对举措,部署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确保信息畅通。安全信息是了解安全形势、掌握安全动态、指导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要求认真做好相关信息报送工作,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瞒报。专项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落实人员负责防溺水工作,做好相关信息的沟通联系。
(三)强化督查落实。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具体落实本辖区本部门开展防溺水工作方案和措施,并对本部门防溺水事故专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防溺水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形成长效机制。
甲党政办字〔2023〕36号--关于印发《甲东镇加强防溺水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