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汕尾市义务教育阶段“以体强心”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讨会在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汕尾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小平、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利群、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松青,全市500名体育和心理健康专兼职老师及汕尾市专兼职教研员参加此次研讨会。
在此次会议介绍中,陈利群主任表示,本次研讨活动旨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将体育素养中的速度、耐力、力量、容忍、平衡等指标,与心理健康中的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社交意识、责任感和决断力相融合,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为其未来的个人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以‘体育+’课程为突破口,落实‘五育并举’新要求。”陈小平副局长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融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结构为导向,加强“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途径进行创新,强化对“体育”中“育”的研究。 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实例分享,活动设计、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及具体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促进教师的教学从“学科教学”回归到“学科教育”,帮助体育老师和心理教师深入理解彼此能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巧,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融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陆丰市玉燕中学副校长蔡清怀作《五育并举,为学生心理健康护航》主题分享 探讨学校心育课程,收获综合育人效益。陆丰市玉燕中学副校长蔡清怀分享了学校的“以体育人”的活动实例,这些例子均实现了学生强体润心的目标。蔡清怀表示,在“心育+”的育人模式探索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组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研共建,开发出联结生活情境的“心育+学科”融合课程,探寻跨学科实践的有效路径,并内化成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参训学员在认真做笔记 如何在体育运动中赋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汕尾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高雪美分享“游戏化”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环境“搬到”体育活动的场地中,把体育课作为心理课堂的一个“体验情境”,改变课堂呈现形式和体验方式,实现学生身心一体的积极参与,以达到体育、心理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及对学生的正向教育。 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心理中心组成员高雪美作《以体强心,遇见好时光》主题分享 “和善而坚定是正向教育的灵魂所在。”高广方教授在《和善而坚定: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讲座上指出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和体育运动为载体,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运用“3A”法(Aknowledge 认可、Allow 允许、Acceptable Solutions 可接受的解决方法)照顾到不同层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给予学生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心理体验支持,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面对体育竞技和生活中的挑战。 高广方教授作《和善而坚定: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讲座分享 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背景下,本次研讨既是对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合教研的深入思考,也是一次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在体心融合,身心共育的探索中,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探索者,所有参训教师积极交流研讨、分享心得体会,既学习了新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心理育人工作新思路,获益匪浅。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多方协同努力,汕尾市将持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交流平台,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科素养,助力提升“心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实效,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融合培养。